《記住鄉愁》欄目--是以中華傳統古鎮、村落為拍攝主體,節目展現古鎮、村落風貌,梳理古鎮、村落傳統文化傳承,記錄古鎮、村落當代生存狀態。
通過古鎮、村落裏的一個個歷史故事,一個個家族的興衰榮辱,一個個家庭的現實生活,把民間流傳的故事整理出來,發揚光大。
通過挖掘傳統的鄉規民約、行幫規範,先人世代遵循的行為道德準則及傳承了千年的家風祖訓,有效串聯起散落的文化基因片段,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怎樣的形式“活在當下”,以此喚醒海內外華人心中濃郁的鄉愁情感。
2018年12月,央視中文國際頻道《記住鄉愁》欄目組慕名走進東陽盧宅,開啟探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盧氏老街,為我們揭開號稱“北有故宮,南有盧宅”的這一層面紗。
盧氏族人自宋代定居於此,世代聚族而居,從明永樂十九年(1421)盧睿成進士起到清代中葉科第不絕。六續興建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宅邸,逐漸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明、清住宅風格建築群,有著“民間故宮”之美稱。
“它”,有著與其他的江南建築不同之處。“它”,有著北方風格的大氣佈局,又有著南方獨特的細膩雕琢,廳堂宅第之中充分展示著東陽木雕的裝飾魅力。
無論從建築構件的斗、梁、門、窗等,還是室內的家具陳設,都細擷精構,處處體現著東陽木雕的超高水平。
說到東陽盧宅,說起東陽木雕,那麼在具有“百工之鄉”的浙江東陽,其有著這麼一位最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人物--東陽木雕大師,吳騰飛。
2016年,吳騰飛大師曾作為央視四套《流行無限》欄目組專訪嘉賓進行了采訪,而本季《記住鄉愁》走進盧宅,也被選定作為唯一一位木雕大師進行了嘉賓錄製拍攝。
說起吳騰飛大師,他是“盧宅建築文化的剝釋者”、“東陽木雕創新的踐行者”。他首倡提出了將東陽木雕與紅木家具的結合并提出了“東作論”,更是將盧宅建築元素與他的設計作品進行了完美地融合,并在各類展會中得到社會上的高度認可。
其歷年作品之中,如「清明上河圖寶座」、「中華世紀耕織大櫃」、「乾坤博古櫃」等,我們都不難發現許許多多盧宅建築元素的身影和東陽木雕技藝的揉合創新。
錄製組們走進吳騰飛藝術館,深深被其所展示的作品而感到震撼。一處處、一件件,都可稱之為是美的產物、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有人問吳大師,其作品創作的初衷源於什麼...?“工匠精神”!吳騰飛飞大師如是說。
吳騰飛說:“我喜歡不断地创新自己作品的设计、不断地雕琢自己的心仪作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作品工艺,不断地对细节提出更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享受着作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誠然:工匠精神,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它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他更是身為一名工匠成长的道德指引。
大清翰林:“我們時刻銘記自己作為東陽的一份子,就有責任和擔當將東陽本土文化、將東陽盧宅以及其他各類有著充分民風民俗的當地文化,與時下社會發展的腳步相結合,創作出一件件有著濃厚的且只屬於我們東陽特色的優秀作品!”
上一篇: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立昂微董事长王敏文莅临上汐参观
下一篇:社会责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