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的起源,一般采用以下两条记载: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说:“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后汉书.五行》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依据这两段记载,椅子的出现当在汉灵帝时期,其前身是汉代时由北方传入的胡床。南北朝时出现了四条腿的扶手椅,唐代中期以后,因椅子逐渐增多,椅子才从“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始有椅子之称。现代所见古代椅子,都是明清的椅式,主要有靠背椅和扶手椅两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交椅
交椅,原始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折叠坐具,叫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可以折叠,便于携带。交椅有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坐面是软屉,椅腿采用方框结构,沿一个铁轴拉开,呈交叉状,下面有放脚的踏床。
圈椅
圈椅是因靠背与扶手相连成圈形而得名,是交椅的改进。圆婉优美的椅圈通过后立柱,从高到底一顺而下,成为扶手。靠背板向后凹曲。
轿椅
式样和圈椅相似,惟腿足很短。使用时要加上盘底,穿上轿杆,抬起来行走用。轿椅也有摆在室内使用的,但靠背的后仰角度较大,座心为软屉。
靠背椅
没有扶手的椅子都是靠背椅。靠背椅的形制简单,故式样不多。不同的椅式主要是“搭脑”和“靠背”的不同。
明式四出头官帽椅
四出头官帽椅是明式扶手椅的典型式样之一,这种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扶手的前端也出头,所以叫“四出头”。“官帽”是“搭脑”的形状,为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呈八字形微微下垂,然后又挑起,两端出头,形似官帽。
明式南官帽椅
南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椅子的代表式样之一,因流行南方,故在“官帽椅”前加一个“南”字,以示区别。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官帽椅”的区别是“搭脑”的两端和两个扶手的前端均不出挑。
明式玫瑰椅
又名“文椅”,椅子来源不详,玫瑰椅在形制上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靠背和扶手与椅座均为垂直相交;二是靠背较低,仅比扶手略高一点,不高出窗沿能靠窗台摆放;三是因靠背的装饰图案不同和采用不同的牙子而有多重样式。
躺椅
躺椅是一种休闲椅,特点是后仰的靠背很长,人可以很舒适的仰坐在上面。躺椅有几种式样,有的可以折叠,有的是脚踏部分做成组合式。
六方椅
这种宽大的扶手椅以南官帽椅的做法为基础,将座位的前缘加宽后做成六角形座面,故相应设有六足,扶手前端不出挑,六足之前装有管脚枨,北方称“六方椅”。
清式官帽椅
清中期,官帽椅大量使用,做法也与明式官帽椅大不一样,故为清式。清式官帽椅椅背已改为垂直安装,椅背是平的。明式则是略向后倾,背板多为曲线形;清式官帽椅的纹饰比明式更为华丽,工艺也更加精湛,但结构上没有明式科学。
清太师椅
清代的扶手椅中,有一类屛背尺寸较大的椅子,造型厚重庄严,成排陈设在厅堂之上,民间称“太师椅”。这种椅子与尺寸较小,构件简单的扶手椅在风格上大不相同,故可以成为一类,有较高收藏价值。
清式独座
清代园林和大户人家厅堂上使用的扶手椅,江南俗称“独座”是借鉴宫廷“宝座”制作出来,椅子尺寸较大,有气魄,并常雕刻云纹,灵芝纹等,一般靠背镶嵌云石,是江南一带别具一格的座椅。
清式炕椅
在炕上使用的一种坐具,只有椅面和靠背,而无腿足,有的靠背可以随意调整。
民国椅子
民国椅子式样很多,数量超过明清椅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