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花梨辨识的误区

误区一

黄花梨的香味

海黄的香味是一种瘾,让人上瘾的就是它那香味无法像照片那样定格加以诠释,只能想象,不停的闻。而大多数海黄玩家开始接触海黄前都是从字面上来了解海黄的,写出来的都是赞美黄花梨最美的一面,这就容易令人走入一个误区,只有闻到令人心旷神怡的香味才证明是海南黄花梨。是的,是黄花梨都具有降香黄檀这个树种独特的香味,然而,大家能接触到的海黄香味却有许多的“变味”,有的甚至是臭味,这就要求大家走出光靠味道辨别海黄越黄的误区。

海黄的香味并不像沉香那样浓密而且香味持久,那是一种自然的美,就像鲜花会谢去。黄花梨只有新切面或者封严的杯子罐子才好闻到,一旦新切面暴露在空气中,不久香味就慢慢淡去,直到刮开新的表面就又会散发出来,另外,雨天或者潮湿的天气海黄宝贝也会散发出悠悠降香。当然也有千年难遇的老料,这样的老料做出来的宝贝,哪怕上腊也难封住它的香味,而且非常醇香,这是千百年沉淀的结果,只能机缘巧遇。因此,每一位新的玩家不要以为你的宝贝闻不到香味了就开始怀疑它不是否真正的海南黄花梨,因为要辨别,黄花黎的花纹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误区二

黄花梨的花纹

海黄除了香味能让人上瘾,就是花纹能令人陶醉了。很少有人能不被它那惊世之美折服,一块木,一块千年不朽之木,要么是千奇百怪的鬼脸,要么是密密麻麻的鬼眼,要么就像一张虎皮.......这些都是人们对黄花梨美好花纹的描述,新玩家往往凭这些概念来判断黄花黎真假,好坏。其实黄花黎的花纹,纹路线条有许许多多种形式,“鬼脸”就是一个朦胧的概念,什么样的花纹才是鬼脸呢?这也很难用文字来给大家一个准确形容。不是所有的黄花梨都有鬼脸的,以鬼脸来判断黄花梨好坏是很大错误的。除了鬼脸还有“鬼眼”,也就是相对小的,生长过程中向外冒新芽的树疙瘩,往往一出现就是一排一排的,且非常密集。海黄的花纹有粗有细,但都很清晰,不显乱,有流线的,有弯曲的,甚至有直的;以黑线花纹居多,偶尔也能见到深褐色或红线花纹(东部黄梨多),细花纹的材质颜色往往色差不大,粗花纹的花纹颜色跟材质颜色色差明显,整体颜色又非常好看,多为西部油梨。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海黄都有漂亮的花纹,许多老料大料,老料的边脚料作出来的东西就没什么花纹,却又很值钱!要么花纹细而浅,要么粗而淡,这些也都是有可能的,因此新手光以花纹来判断黄花梨这也是走进了误区。凭香味,花纹,也不敢100%判断海黄或者越黄的,黄花梨的材质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

黄花梨的花纹中,还有褶皱纹,更漂亮的还有黄花梨瘿木花纹,目前市场上能看到的黄花梨瘿木绝大部分都是越黄,请大家明明白白消费;不管怎样越黄也是值得收藏的,在行业内,一个越黄瘿木碗就曾经以3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过,更有甚的极品现在都有报价在百万人民币了。

误区三

黄花梨的材质

谈黄花梨就不得不说到它的材质,以材质花纹来区分海南黄花梨本身都有无数种,没有任何两件相同的器物是相同材质花纹的。材质也是海黄跟越黄较大的区别,大家所能接触到的绝大部分的海南黄花梨材质表面都能比较容易打磨出荧光,扫腊后什么荧光感,半透明琥珀质感,温润如玉感都出来了,而少数长期泡水的海黄根料或杆料会出现像越南黄花梨一样的材质表面,光打磨不上腊反而要好看的多。海黄打磨后,表面毛孔较少,甚至没有,反光感很强;越黄就毛孔较粗,看起来材质有些疏松,感觉吸光,上腊后二者对比就更加明显。

海南黄花梨气干密度为0.82-0.94/cm3,仅有少数重的料或成品入水即沉,多数都会有点浮出。所以,不沉水就不是好料这样理解也是错误的。黄花梨又分为东部的黄梨(颜色发黄)和西部的油梨(红,紫,黑三种颜色都有),东部的黄梨相对西部的油梨来说,材质要轻一些。

作为古时进贡皇家的木料,对于黄花梨最为出名的形容就是荧光感强,半透明质感透露出屡屡金丝。对于新手来说,如何理解“荧光”呢?那是对物论物,不尽相同,荧光、金丝还有沉水等常见的形容,都跟材质分不开的。荧光只是一个概念,不必深究。太把荧光当回事也就走进了误区。材质细腻的,反光强烈的,想简单就这么回事。有些人拿木屑泡水来区分海黄越黄,那也是不严谨的,容易误导。

这里着重说明海黄气味判断的很多种说法,有说的很飘渺的降香两个字,有描述的比较趋近的辛辣中的芳香,各种形容都有。

有对错么?没有,真正上手了有真正的海南黄花梨的朋友都知道,只是每个人描述用的词语和站的位置和嗅觉概念不一样。那么,站在很多没有闻过真正的海南黄花梨味道的立场上?我们怎么办?骑驴找马,还是硬梆梆的按照某一个人的味道形容去找?

行么,不行。因为法无定法,可能他的形容不是你理解的,这样两个人的思维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真正你上手了真正的海南黄花梨,你也会因为不一样的理解,认为这个人说的都是骗人的,那么这个料子不是真的。或者自己上手了真的以后,发现不是这样形容的,会对这个人产生怀疑。再一个可能性,就是上手了真的,却依然不敢相信,到处去问人,到处去发图片请教,末了时间过去了,这个东西没有带来快乐,收获的全是累。

其实油梨和糠梨的味道也是有出入的,油梨和油梨,糠梨和糠梨,新料和老料,料尾和料头也是有出入的。有些新料的味道就比较冲一些,有些放了几十上百年的料子就不一样,甘甜醇厚。有些微微的醇香,有些浓郁的香味。而且料子的不同,体现的形状和感觉也是不一样,就好像檀香有奶香味,有玫瑰香味一样,只是产地和时间上都有分别。所以真正的主要是亲自实际的上手真实的材料才是最确保的。

所以,无论怎么样,个人觉得,上手真的黄花梨,自己去体悟就可以了,不要那么纠结于形容和外面的说法。至于,要怎么上手,就看你有没有这样的缘分遇上有真的黄花梨的人。


现在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什么呢,还觉得自己挺聪明的,怎么“聪明法”呢,在这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知道的:

第一种,直接在网上查找关于海南黄花梨的资料,玲琅满目的,然后总觉汇集出一致的来,接着就骑驴找马了,拿着满口的术语名次的找卖家,一下就成了懂门道的了。结果能不能找到真正的卖家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接着在基于这样的基础上,有人直接就剪切图片去问其他的大大小小的专家们,专家拍板是,就买下,专家说不是,就不卖。这样确保么?个人觉得这样的专家太过自信了点,如果单纯用图片就可以鉴别的话,直接的林科院能个专线给大家鉴定就可以了,还要分解什么呢?所以,光看图片是不科学和夜郎自大的,对卖家和请教的人都是不负责的。只有严谨的实物上手才是真正的负责和确保。所以呀,不要再痴人说梦话了,聪明的人们。(我开始就是这样吃药和被骗的,不是那个专家不行,是专家太自信了,图片能说明什么)

基于这样的情况下,甚至有些更狠的,就直接在那里肆意的毁骂诋毁和揭发那个卖家了,不知道最后到底是专家的对还是卖家的对,这样的人,最没有水平,更不适合把玩这些,心态不好,而且人品也有问题,做事更是没有智慧。

在一种,就是女孩比较容易范的一个,看口碑和人气,多人好评和多人赞扬的,毫不犹豫的就开始膜拜了。这个是很不严谨的羊群效应。事实真相不是靠人气来证明的。有好多人都是以讹传讹,以偏传偏。甚至好多人,收玩了10多年从没有收过真的,为什么就是这样的心理,而且现在的人普遍的一个死爱面子,即使自己的不是真的,人家指出来了还死活说别人的才是假的,甚至很生气。有些被本身自己没有把玩过真的朋友给以讹传讹了,死抱着感情来辨别真假,这样也是不科学的,事实和情感没有关系。甚至有为了这个,还反而去中伤卖家的人,还觉得自己跟大侠一样,行侠仗义了,不知道自己却是不懂装懂。所以,有时候,别忘记了,我们是借这个东西来修真的,不要偏离了初衷,在自己丢自己的洋相。和信仰更加的是没有关系。


大清翰林古典红木家具图片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