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隋唐以前的生活习俗是席地坐,虽宋以后演变为垂足坐,但的习惯一直保留着。由于这种席地而坐的习俗,故生活中心必然围绕睡卧之地,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自唐至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
明清时期罗汉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束腰、线脚、腿足和围子四个方面。束腰就是罗汉床板边框和牙条之间的缩进部分,作用是使面板与腿足之间增加一个过渡阶段,也大大增加了装饰艺术空间。明清罗汉床有两种常见的腿足,一为鼓腿彭牙,二为三弯腿。鼓腿彭牙是一个弧度到底。而三弯腿则是弧线中途又向外弯出,形体敦厚而显得十分庄重秀丽。线脚就是家具中部件截断面边缘线的造型线式。
围子是明清时期罗汉床的装饰重点,一般有4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各种浮雕吉祥图案。第二种是攒接手法来表现各种组合图案。第三种是在围子上镶嵌各种大理石,用大理石的天然色泽来装饰。第四种是就用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来表现高雅质朴。
罗汉床的装饰重点多为雕饰,分为浮雕,浮雕是在平面凸起的半立体形象,形象的背面依附在一个平面上;透雕,就是将木材镂空进行雕刻;圆雕,试纸不带背景,适合从多角度观赏的雕刻。其次的镶嵌,则是之用金银或者大理石等贵重植物钉入木器或者漆器上,形成各式各样的纹饰或者图案。
虽有共性,但是明清时期的罗汉床也各有不同。明式罗汉床常采用通长平式,且正面围子仅略高于两侧的围子。而清式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逐步强调自身的装饰。清代罗汉床,五屏风式、七屏风式渐多,甚至九屏风式也有出现,这就正面围子加高,高到令人难堪的局面。往往正面呈现山家形围子,两侧也常用台阶形式,形成一定落差。这要求正面围,尤其中间一块要高,才能使围子几经落差不至于太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