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之魂:尽显古典之美

榫卯结构在中国运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功不可没。

榫卯,是红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相握,不再分离。被视为国粹的红木家具,自明末进入技艺巅峰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灵魂就是榫卯结构。一套红木家具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堪称人类轻工制造史上的奇迹。

榫卯结构是红木家具的灵魂

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据《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考证,在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祖先们已经用石器来加工木材,制作出了各种木构件榫卯类型用于建造原始的木构建筑——一座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用一颗钉子而紧密结合在一起。

到明清时代,榫卯结构在红木家具这一载体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红木家具的制作上,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天衣无缝。

红木家具的榫卯结构不外乎“榫头卯眼阴阳互动”的关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家具的榫卯结构,是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引申为物理自然科学,使它更合理地用一种设计的表现形式在家具中得以论证。

榫卯结构繁复多样,即使一个从事家具制作几十年的人,某一天仍会偶然发现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

榫卯工艺是一个“良心”活儿

欣赏古典家具的价值标准,除“材美工巧”之外,真正组成家具灵魂的是榫卯结构。红木家具工艺合理精巧,榫卯的制作是最重要的方面。

西方家具木构件连接时,通常要用到各种金属部件,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铁钉。红木家具则完全不同,它们只以构件自身的榫卯结构连接,榫卯本身就是家具的一部分,其材质与家具其他部分完全相同。红木家具不会出现西方家具因金属部件锈蚀而整体瓦解的现象。与此同时,木质榫卯有一定弹性,当家具遭受一定外力作用时,木质榫卯有时能随之形变并及时恢复,反而不易损坏。这就是故宫博物院中很多榫卯结构的红木家具,虽然历数百年,却仍然牢固如初的缘由。

榫与卯长度要恰到好处,扣合严密、不紧不松,光洁平整、坚固程度才能有目共睹。

榫卯的合理运用和制作的精密程度,不仅直接关系到红木家具的结构是否严谨、牢固,影响到家具的使用寿命,更关系到家具的美观和艺术性。一件红木家具如果遍布钉眼,接合扭曲,都不能算一件“能用”的家具,艺术性与收藏价值更无从谈起。


大清翰林古典红木家具图片17.jpg